查看原文
其他

中国城市收入版图,哪些城市最能吸引大学生?

2017-10-22 文琳阅读

欢迎点击上方文琳阅读 关注!



中国城市收入版图,谁是“拖后腿”的那一个?

中国的收入水平位于什么档位?各大城市的收入水平是否分化巨大?谁又在“拖后腿”呢?



作者 | 老船长

来源 | 米筐投资


扎心的腾讯与呐喊的武汉

 

年关将近,关于奖金的段子提前上了线。


近日,朋友圈热传腾讯《王者荣耀》团队每人奖金为100个月工资,瞬间扎透了网络另一端还活在温饱线上的人的心。据传闻测算,王者荣耀团队今年的奖金能拿到200万元。


但这一消息立即被证伪,腾讯游戏表示目前还没有到计算年终奖的时候。


第二天,另一则爆炸性的消息再次刷屏。武汉市10月11日晚发布留汉大学毕业生落户、住房和收入的新政,要点如下:


放宽年龄限制条件。博士、硕士毕业生不受年龄限制,普通本科学历由年龄不满35周岁放宽至不满40周岁;普通高校专科学历、非普通高校本科学历由年龄不满30周岁,放宽至年龄不满40周岁。


力求提供更多的大学毕业生保障性住房,争取“让更多留汉就业创业的大学毕业生以低于市场价20%买到安居房、以低于市场价20%租到租赁房”;


在全国率先出台大学毕业生指导性最低年薪标准,确定大学毕业生指导性最低年薪标准为:大学专科生4万元、大学本科生5万元、硕士研究生6万元、博士研究生8万元。


武汉吸引人才再放大招,也让周边城市汗颜。除了最吸睛的“打八折买到房”,设立大学毕业生最低年薪标准,也颇具创新。截至今年9月底,大学毕业生在武汉落户人数比去年同期增长311%。而这次新政,将使武汉在新一轮的人才争夺战中再次赢得先机。


关于收入的新闻,因为关乎切身利益,总能第一时间得到传播。那中国的收入水平位于什么档位?各大城市的收入水平是否分化巨大?谁又在“拖后腿”呢?


中国的收入水平


建国以来,中国的GDP经历了1000倍的暴涨,在国家日益强大的同时,个人财富也经历了类似的增长曲线。从2011年开始,GDP增速逐步下滑至2016年的6.7%,同时,居民收入增速也开始下滑。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


2016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3821元,名义同比增长8.4%,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6.3%;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3616元,名义同比增长7.8%,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5.6%;

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363元,名义同比增长8.2%,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6.2%。


从2013年的8.1%跌至6.3%,还没有跑赢GDP增速。钱难赚、赚钱难,已是最近几年居民的普遍感受。而通货膨胀与日益提升的消费水平,也消磨了不少“获得感”。


另外,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城市中阶层分化造成的贫富差距扩大,增加了人们的不安感。

从改革开放开始,城镇与农村居民的收入差距逐渐拉大,城乡收入比也是在中国快速发展的30年中分两阶段逐步提高。2009年后,这一差距才有收缩的迹象。


而根据国家统计局划分的全国五等份收入分组中,高收入组已是低收入组的10倍,2.8亿农民工的平均收入只有3275元。


低收入组人均可支配收入5529元;

中等偏下收入组人均可支配收入12899元;

中等收入组人均可支配收入20924元;

中等偏上收入组人均可支配收入31990元;

高收入组人均可支配收入59259元。


更多的财富在向更少数的人手中聚集,这也成为阶层固化的铁证之一。招行发布的私人财富报告提到,2016年中国个人可投资资产总规模为165万亿人民币,而158万高净值人群就持有49万亿人民币,占比30%。


而中国的收入水平放在世界上,又是什么档次呢?


世界各国人均收入数据缺乏,这里采用人均国民总收入的对比。可以看到中国居于中上收入组,但如今经济总量世界第二的中国,受制于人口太多,人均的数据难免都不好看。


2016年,中国人均国民总收入(GNI)达到8260美元,在世界银行公布的216个国家(地区)人均GNI排名中,中国由2012年的第112位上升到2016年的第93位,将近百名开外。


国力的强盛带来人民的富足,但同样也面临贫富分化等诸多问题。而作为经济发展的主要载体,中国大中城市的表现又如何呢?


城市收入分化明显


在中国内部,各省份/城市之间的收入水平,随着经济发展差异也逐渐拉开了档次。


首先,以各省份的最低工资标准看,能直接反应经济水平的高低。

最低工资标准,是政府依照《最低工资规定》制定的,基本上每年都会调整。


截至目前,已有17个地区公布了2017年最低工资标准,且都有上调。但地方政府上调最低工资的步伐有所放慢,涨幅已经出现回落。


其中,上海、深圳、天津、北京的月最低工资标准进入了2000元大关。上海月最低工资标准2300元,为全国最高;深圳次之,为2130元。天津今年首次突破2000大关,超过北京的2000元。


整体的榜单分为三个档次,前9个省份中均为东部沿海省份,经济发达自然工资标准也不能落人后。而随后却是贵州、新疆、内蒙等西部省份,再后才是河南、湖南等中部省份,显然这不是按经济水平排次,与当地的社会保障有很大关系。


而最重要的参考标准,还是人均收入。

可以看出:

1、城镇居民收入中,上海、北京、杭州、宁波、广州均超过了5万元,位居前五。杭州和宁波超过深圳,足以证明其经济活跃度以及长三角的经济领先成都。


2、南京的人均收入接近5万元,略超过深圳,发展势头强劲。


3、厦门、青岛、长沙、济南、呼和浩特都超过了4万元。厦门、青岛都是其所在省份的经济最强市,超过福州、济南情理之中。而呼和浩特城区人口仅300多万,人均高但整体实力与同档次的都没法竞争。


4、西部城市中,昆明、成都、西安刚刚挤进前20,三个城市人均收入都在3.5万元左右,而重庆由于人口超过3000万,大大拉低了均值。


5、中部城市中,长沙第10,武汉第14,合肥第21,南昌第22,人均收入都接近3.5万元。而郑州以3.3万元居24位,太原过低排在了倒数。


6、东北城市中,沈阳接近4万元排名最高,依然是东北发展最好的城市。


7、而拉上房价对比后,太多城市仅能以一年收入够买1平米或者2平米的房子,暴涨的房价让人们顿生寒意。


当然,靠工资买房太辛苦,很多人依靠的是存款加杠杆。第一财经制作的这份全国29个城市人均存款排行,虽然采用的是住户存款余额加以平均,算法与真实状况有差异,但也可作参考。


其中:

1、作为强一线城市,北京和上海均是名副其实的全国中心城市,两城的“资金总量”均在10万亿以上。


2、资金总量靠前的城市,除了北上深广四个一线城市外,其他城市城市大多是直辖市、省会城市,尤其是计划经济时代的大区中心城市,聚集了大量的教育、资金、技术、信息等资源,资金的集中度很高。


3、“电商之都”杭州的住户存款表现颇为亮眼,达到了8493亿元,超过了经济总量高于自己的苏州和武汉,位居第七,人均存款更是位居第四。


4、从人均存款来看,目前也只有北上广三个城市人均存款超过了10万。杭州和佛山超过了9万,深圳、太原和西安超过了8万。


5、合肥、重庆、哈尔滨、石家庄位居后五位,其中合肥、重庆和哈尔滨人均存款都在5万以下,合肥只有4.2万,重庆4.4万,哈尔滨是4.9万。


人均存款的差异,与经济发达程度和城镇化率高度相关。北上广杭位居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城镇化率也比较高,人均收入高,人均存款余额也高。


而有些城市受城乡差距影响较大,比如重庆,主城区人口不到1000万,占全域人口比重低,人均存款余额也比较低。


此外,城市的居民投资氛围也会影响存款额度。比如人均存款只有5.5万元的福州、厦门,闽商遍布全国投资,人均存款自然会较低。

智库点评 无论是人均可支配收入,还是人均存款余额,都是宏观数据,统计的差异与真实状况还是有出入的,也无怪乎这些数据一发布,网上一片“拖后腿”之声。不如来做个调查,看看你真的拖后腿了吗?


哪些城市最能吸引大学生?

来源:城市数据图

最近轰轰烈烈的双一流大学结果尘埃落定了,几家欢喜几家愁。对城市而言,有好大学固然很重要,但更重要的还是能否吸引更多的大学生过来发展。

 

最近,城市数据团联合ofo小黄车, 抽样了北京、上海、广州、南京、杭州、成都、武汉、郑州八座城市的数十万个大学生注册用户,并对他们就读学校所在的城市,与他们最近高频使用小黄车的城市进行了比较,以识别其流向。通过这一方法,我们针对各类大学生的城市选择做了一个有趣的小研究(由于学生样本和城市样本的有限性,本次研究的结论可能会有一定的偏差)。

 

首先,请看下图: 

 


在这张图上,每一个亮点就是一座城市。亮点越大,说明该城市留住的本地大学生、或接收的外地大学生越多。从全国尺度来看,可以清晰地看到几个大学生流向的重点: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其次则是杭州、南京、郑州、武汉与成都。而这张图中线条流动的往复关系,则说明了大学生在城际之间的流动。


无论留在就读大学所在的城市,还是前往一线城市,或者回到家乡、乃至去往第三城市,都是大学生们在深思熟虑后做出的选择。选择没有高低优劣之分,只是每个人对未来生活的期望不同。

 

但我们仍然不妨来看看,大学生的流动意向,与哪些因素有关呢?


为了简化分析,我们把“流动意向”简单地分为留在大学所在城市、去一线城市和其他三类,并重点对前两种去向进行比较。

 

先来看看,大学生流动意向与学校有关吗?


我们可以简单地把学校分为重点大学(包括双一流、原985、原211)和非重点大学,分别统计了每类学校的毕业生留在就读城市的比例,以及去往北上广深的比例(以下统计中不包含坐落在一线城市的学校),结果如下图所示:

趋势非常明显,对于非一线城市的大学生而言,重点大学的毕业生,留在本地的比例更低、去往一线城市的比例更高。

 

再按学历比较呢? 


我们将大学生按学历分为研究生、本科生和其他三类,趋势也是非常明显的:越是高学历的大学生,留在本地的比例越低、去往一线城市的比例越高。

如果我们同时考虑学校级别和学历,则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 

重点大学的大学生,无论是研究生还是本科生,超过三分之一都选择了前往一线城市。而非重点大学研究生前往一线城市的比例不到20%,本科生的比例更是只有4%。

 

总的来说,越是高学历和好学校的大学生,越愿意去一线城市拼杀;留下的大学生,则乐于在熟悉的环境中悉心经营自己的未来。

 

那么,这种差异是否也存在于不同性别之间呢?请看下图:

总的来说,男女大学生留在就读城市的比例是非常接近的。但当比较前往一线城市的比例时,将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重点大学的女大学生比男大学生更愿意前往一线城市,非重点大学则是男生对一线城市热情更高,二者之间略有差异。

 

当我们同时考虑性别、学校级别和学历,则可以绘制出以下这张图:


这张图请大家自行解读吧。


以上,是基于学生视角的观察。我们可以把视角回到城市,看一下到底哪些城市更吸引大学生呢?

 

首先,我们看一下不同城市的对本地大学生的“城市就业吸引力指数”——我们筛选出双一流高校和普通高校的大学生用户,以留在就读城市的大学生数量与大学生总数的比值,衡量城市对本地大学生的吸引能力,并给出排名: 

毫无疑问,一线城市比二线城市的大学生本地就业吸引力指数更高。


在一线城市中,上海大学生留沪比例达到70%,相比北京的大学生本地就业吸引力指数高出10个百分点,而广州的本地就业吸引力指数为45%。


在二线城市中,成都对本地大学生的吸引力指数最高,为45%。而杭州以35%紧随其后,南京和武汉水平接近,而郑州大约为20%。

 

对于这些离开了读书所在城市的大学生,又有多少去了一线城市(北上广深)呢?请看下图:

在这张图上,向上的柱子代表留在就读大学城市的大学生比例,向下的柱子代表大学生去往北上广深四个一线城市的比例(对一线城市,向下的柱子表示前往其他一线城市的比例)。

 

我们可以看到:

 

在一线城市中,北京和上海毕业的大学生去往其他一线城市的比例是非常低的;相比之下,广州则有相对较多的毕业生前往其他一线城市。

 

在二线城市中:

  • 留在本地比去一线城市多的:成都、杭州

  • 留在本地和去一线城市差不多的:南京、郑州、武汉

 

每个城市之间的大学生毕业流向,我们也可以用图示清晰地表示,请看下图:



在这张图上,城市间的连线代表大学生流动的方向。每两个城市之间都有两条连线,线条的粗细表示这两个城市间流动的大学生数量占流出城市的外流大学生总数的比例,线条的颜色则代表流入的城市。

 

我们可以从上图中清晰地看到城市间人才输送关系:比如上海-南京之间有一条橙色的粗线和一条蓝色的细线,橙色粗线表示有较大比例的南京大学生流向了上海,蓝色细线表示有较小比例的上海大学生流向了南京。很明显,这种就是典型的城市间人才输送关系(南京输送人才给上海)。同样的这种关系还存在于:郑州-北京、武汉-北京、武汉-上海等。我们还可以观察到,整个图中几乎没有深红色和橙色的粗线存在,因为几乎没有北京和上海大规模向外流出的毕业生。

 

我们再选择5个城市看看大学生的具体去向:

 

1,  广州:偏好广东省内城市。



广州大学生相对偏好省内城市,超过30%都去往了深圳,也有部分去往了周边东莞、佛山、珠海等地,前往北京上海的比例仅占12%。


2,  成都:不是省内就是一线。

 


我们可以看到,从成都前往异地发展的大学生中,有大约30%去了北上广深,但仍有20%的大学生去往了本省内的绵阳、德阳、乐山等城市。


3,南京:长江经济带人才输送中心。

 


南京的大学生的发展去向是比较明显的,基本上以长三角为主。从南京去往其他地方的大学生中,20%去往上海,15%去往无锡、杭州、扬州、合肥等长三角城市,另外也有15%去往北京、深圳、广州等地。

 

4,杭州:除了本地,首选宁波。

 


与大部分城市不同,杭州大学生寻找异地发展机会时,首选城市并不是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大学生有很高的比例留在杭州,还有相当大比例前往宁波,临近的上海市对于杭州大学生的吸引力仅排在第二。

 

5,武汉:天天向上,目标均衡。

 


比起同为二线城市的成都、南京、杭州等城市,武汉大学生对一线城市的偏好更强,去往一线城市的比例高达45%。

 

看过了这些,不知道你选择(当年的选择/现在的选择/即将做出的)是怎样,是否和他们一样呢?


说明:

1.本文中使用的数据由ofo小黄车提供,分析和撰文由城市数据团完成,并由双方联合首发。

2.由于学生样本和城市样本的有限性,本次研究的结论可能会有一定的偏差。

来源:城市数据团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